复制技术的普及是人们预料中的事,毕竟现在需要保护的数据越来越多。同时,用户们也开始为传统的复制技术寻求更长远的发展方案,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应用方法。
想知道能有什么新东西,就得先了解现状。通常情况下,复制依旧与备份密不可分,备份时一份副本会在本地创建,另一份副本则会发送到离站位置去。这通常是由存储阵列或服务器的软件执行的。
这两种执行方式各有优劣。阵列方面,由EMC、惠普、IBM等厂商SAN中自带的复制工具也各有优劣。
先来看看优点:Storage Switzerland咨询公司的George Crump指出,“(基于SAN阵列的)产品为关键任务数据的数据复制带来了一大优点。”他表示,基于阵列的复制可扩展性通常比较高。这类产品比大型设施中的软件更便宜,后者那些基于软件的工具会需要多个许可才能执行。前者同时还能支持所有连接到SAN的操作系统。Crump称:“像有些用户手里仍未换代的OpenVMS主机它也能支持。”
但另一方面,SAN厂商可能会反对将数据复制到其他厂商产品上的做法。而且,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负担得起价格高昂的SAN。
CA XOsoft、Double-Take和赛门铁克等厂商的软件产品并不受限于特定厂商的硬件。如果想用SAN来保存数据,这些产品可以派上用场。但另一方面,它们的可扩展性没有基于阵列的解决方案那么高。
虽然各厂商的产品之间并不能明显划分界限(毕竟很多产品功能都互相重叠),但用户发现另一种复制工具也很有用,那就是俗称的“基于网络的复制工具”。
专家称,这类工具通常以应用工具或搭配专用服务器的方式出售,结合了基于阵列和基于软件两种解决方案的优点,通常具有CDP和复制功能,大部分还加入了VMware支持。
提供这类产品的厂商包括提供DR-Scout的InMage;收购了Kashya的EMC;还有刚刚推出CDP Virtual Appliance for VMware的FalconStor等。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界分析师表示:“在网络中进行复制与基于主机或存储系统的复制相比,优势在于用户可以利用不同类的主机和不同类的存储,甚至可以使用同一家厂商提供的各种不同产品来实现复制。”
Taneja Group的Arun Taneja表示:“这三种方式都可以获得成功,但我认为基于网络的复制产品更可能成为主流。”他认为,对高端的基于阵列的复制工具的需求依旧存在,像搭配Symmetrix系统使用的EMC SRDF就是一例。中低端用户则可以享用基于主机的产品。但Taneja认为,对于需要使用不同阵列或主机进行复制的公司而言,基于网络的复制技术会越来越有吸引力。
复制技术中的另一个趋势就是虚拟化。现在各种复制工具都提供了对VMware的支持,相应的功能特性也在不断增加。像Double-Take的产品就不仅能在服务器之间或在一台ESX服务器上的虚拟机之间提供byte级的复制和CDP功能,还能为地理位置不同的几台ESX服务器中的虚拟机提供这类功能。
最终用户现在才开始真正了解到当今市面上复制工具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功能重叠的现象。拉斯维加斯Review-Journal的技术服务经理Steven Olson说道:“我研究了一些基于应用工具的解决方案。我很欣赏它们的灵活性,可以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这可能很快会成为存储复制的发展方向。”
但Olson认为更大规模的转型暂时还不会出现。“我认为,完全的存储虚拟化最终会更为普及,为主机和所有存储之间加入高智能的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