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很多年以前,企业用户的数据中心对存储策略的部署相对简单,甚至各自为阵,出现数据存储的孤岛。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发展后,数据中心对存储效率提升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企业存储确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用户已经从单纯的存储需求上升到了要存储效率、要存储价值的新阶段。然而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硬盘“迟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存储的发展,那么这是谁之错呢?
企业存储十年变迁
如果我们要探求企业存储的十年发展史,那么势必需要从中国的数据中心的变化出发。数据中心近十年左右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存储在数据中心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最初的存储孤岛,到存储多元的整合,再到存储优化和发挥存储价值,数据中心对于存储的要求在发生彻底改变。
随着用户业务发展,其数据规模也在不断增长,数据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大型数据中心企业用户的IT基础架构已经搭建完成,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整合也逐渐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用户数据中心就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存储系统,究其存储容量来看当前完全可以满足其需求。
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企业用户采购存储系统一般以GB单位级别为标准,目前已经上升到了TB级别。那么数据中心中若干存储系统,若干存储系统中的硬盘如何更好地与计算融合,如何更好地提升存储效率,如何更好地实现存储优化,为企业用户提供更有价值、高效的存储?
为此,现在企业用户的数据中心不再是一个信息存储孤岛,随着用户对于数据集中存储的整合完成,必然在存储效率与存储效能上有了新的要求。
显然,存储效能体现在存储产品的工作效率、访问速度和平均响应时间,访问速度可以体现系统在单位时间内传输数据量的大小,而平均响应时间则可以体现系统响应读写请求的快慢。随着数据量的增长,企业用户对于大量数据的处理与存储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初的传统硬盘在数据读写速度方面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企业用户数据中心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需求,企业用户对于存储数据的响应时间也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假如先不考虑存储介质,只是优化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存储效率,可是,传统硬盘的性能还能满足数据中心在大数据方面的存储新需求吗?还能进一步发挥出存储效率和价值吗?
可见,数据中心自身的演变迫切要求存储介质发生新的变化。
硬盘迟滞亟需打破
回顾过往,从1956年世界上第一个磁盘存储系统诞生发展到现在,企业用户的数据增加出现几何倍的变化,以前遥不可及的TB级和PB级数据如今大家可以随处可见。当时的人们更难以想象一个3TB、4TB的SSD盘能在提升存储效率过程中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在1970年左右摩尔定律的诞生,当时CPU的速率为740 KHz,而硬盘性能当时比较轻松地就实现数据中心的数据传输和存储应用。
然而,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服务器在近年来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现在CPU处理速度已经达到当时大家意想不到的速率,而硬盘读写的处理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它。为此,企业用户在面临大数据爆发性增长的同时,已经很难实现数据瞬间传输和存储。
传统的磁盘阵列的优势,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楚,它虽然可以控制许多磁盘驱动器同时传输数据,甚至可以达到单个磁盘驱动器几倍、几十倍、上百倍的速率。可是,因为CPU的限制,磁盘驱动器的数据传输速率无法大幅提高,并且随着数据增加,其瓶颈必将进一步放大。为此,传统机械硬盘所面临的瓶颈越来越突出,这就必然要求一种新的存储介质来满足企业用户出现的新需要。
实际上,存储行业已经开始进入新的转型期,“闪存正在改变着整个存储行业。”而其根源依然是企业用户数据中心本身正在进行着演变,硬盘迟滞亟需打破,也必须被打破。
在传统存储系统上,数据存储在磁盘中,企业用户对于磁盘的速度和性能要求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闪存的价值逐渐被企业用户认识到和利用起来以后,SSD盘所具备的传输速度毕竟是磁盘无法超越的。同时固态硬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零噪音,发热量低,重量轻,占据物理空间比传统磁盘明显少。随着企业用户大数据的变化,数据存储与读写延迟等问题将会困扰着大家, 一旦SSD的价格出现比较大的松动,那么SSD将无处不在。
据IDC报告显示,全球数据存储量未来十年将增长50倍,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只是一味地存储数据,而无法从中获取价值,投资回报便会非常有限。为了提升数据存储价值,必然对存储效率和效能的要求将会更高。IDC还发现,文件、电子邮件和视频等非结构化信息约占未来十年数据产生量的90%。为此,未来十年企业存储面临的挑战已经非常明显,磁盘“迟滞”所来带的弊端必将因闪存大行其道而获得更好的解决,因为存储将无路可退。
总的来看,企业存储十年的发展离不开数据中心自身演变带来的存储转变,加之CPU计算发展迅猛带给硬盘的性能压力,这一切都要求存储介质突飞猛进。然而,闪存以其更为独特的性能和发展前景,带来了解决硬盘迟滞的希望。在闪存与闪存优化方面的突破发展中,为数据中心带来存储效能的改变更令人惊讶。在后面的几篇文章中DOSTOR将会做进一步的展开,敬请各位关注闪存发展的网友继续关注。 |